文章来源:嘉兴家教网www.0573yyjj.com
文章作者:嘉兴家教中心
编辑时间:2012/6/17
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然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它需要通过后天的有目的培养才能获得,为了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21世纪创新型人才,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激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的最好老师,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提倡和分析教学的全过程,将课堂教学中教育的中心地位,转向教育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为主。因此,教师要选择和准备种种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获得与学习有关信息,完成学习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学习图画的移动、旋转、改变大小等项操作的教学手段,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我采用情景教学法。首先利用大屏幕向同学们展示一幅美丽的大森林,有各种可爱的动物,同学们一下子被这美丽的图画吸引住了。在这时,我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导人新课“在美丽的大森林中生活着许许多多动物,可是,随着人们的乱伐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的破坏,动物越来越少,为了能让自己有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动物王国决定召开大会,让各地的动物都来参加。今天,我们用学过的方法,在大森林的背景图上,填上你们喜欢的动物,将它们变多、变形、转向,使我们的图画更加美丽。”导语刚说完,学生就争着开始画了,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发挥思维创造力。这时,我又启发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还可以创新、变化颜色,勾勒出更加神秘莫测的大森林。学生这时积极性又被调动起来,创作的潮水源源不断地涌出来……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掌握了技能,让学生在想象、兴趣中培养了创新能力。
二、设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巧妙地设疑,启发学生从疑难中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要留给学生多一点的创造空间,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统一问题。只有善于诱发学生积极思维,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进行创新性活动。善于发现学生操作中的问题及时指导,这样易于学生克服操作中的薄弱环节,并不断体会知识点,从而增强学习信心与决心。在实践中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实现教学互动效果,启动学生独立学习,积极思考,让其创新思维不断地开发。 例如在教学画图中的《搭积木》一课时,一上课我就要求学生去搭积木,并没有告诉他们如何去做,第一个疑问(怎么将上方的图形移下来呀?),学生提出问题时我要求他们自己去到工具栏中寻找解决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的试用和以前的操作基础,他们完全可以找到方法;随之而来的是第二个疑问(如何只移动图形而不包含多余的白色?),我引导学生到菜单中使用透明/不透明选项,这个问题很快解决;如画一辆汽车想要四个相同的车轮,便会出现第三个疑问(怎样得到完全相同的图形?),我结合学生已有的关于文件的复制的经验,请学生自主的去尝试,这样第三个疑问很快破解。这样学生学会了新的方法,而且能力得到的提高,这一切不就是在这一个接一个的疑问中得到的善于发现学生操作中的问题及时指导,从而增强学习信心与决心。在实践中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实现教学互动效果,启动学生独立学习,积极思考,让其创新思维不断地开发。
三、树立“求新、求异”的观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手段 每次上计算机课时,总会有一些聪慧的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定了解,在上机时总想千方百计地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比如将设置改变一下,将图标移动或者设置大屏幕等等,如果解决不好这类问题,不但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让学生相互讨论此经验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这样不仅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转化了不利因素,加大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量,而且使优秀的学生获得了成功感,增强了学习信心,并且还激发了听讲学生的求知欲,树立了他们赶超好学生的信心,三方互动,良性循环,高效省时。实践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心情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昂奋的学习劲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观察、感知、分析、思考,不能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所以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科学的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结合学生的经验,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长此下去,我们一定能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进而真正完成学生“全人”发展这一艰巨的任务.
上一篇: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下一篇:
怎样面对“调皮”的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