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来源:嘉兴家教网www.0573yyjj.com
文章作者:嘉兴家教中心
编辑时间:2012/5/29
他们的故事写在纸上——《日益亲近》读后感,李孟潮本文为《日益亲近》(童慧琦译,万千心理出版)读后感 直到读完此书,我才注意到,原来金妮和雅罗姆..
当在关系中艰难前行的时候,你会发现人类的共同点都是分离的念头百转千回,但有一些人,他们选择了在纠缠中成长和前行,人生因为有了彼此的陪伴变得有意义,推荐给在成长路上的人! 不确定之旅——《日益亲近》推荐序一
一口气看完了《当尼采哭泣》、《叔本华的眼泪》,还有《诊疗椅上的谎言》,自然对《日益亲近》满怀期待。但是好不容易拿到手,却断断续续,硬是读不下去,与这本书就是缺乏“亲近”感。
细想一下,也就明白了:那几本都是心理小说,而《日益亲近》是治疗实录,当然不一样。小说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总是有戏剧性的治疗效果,就像金妮幻想的,她一直期望会有一些有声有色的奇迹般的突破。小说中,实践辉映理论,技巧配合态度,深邃而又圆润,睿智而又练达,活脱脱地端出来一个大师,一个伟大的指挥家、演奏家,藏不住的,就那样光芒四射。
然而,在《日益亲近》中,大师消失了,他那么狼狈不堪,多少次黔驴技穷;治疗那么艰涩,长久地徘徊不前,“我三番五次地说着同样的话,但一切都是徒劳”,这就是大师?这本书简直就要让我对大师产生幻灭感,他还断了我的“愿景”:没有一个更“优秀”的我在某年某月等着我,大师都如此,我辈又能怎样,嘿!我的自恋损伤,情何以堪?
治疗实录记录的便是治疗的现实,那也是无法否认的心灵的现实。
“如同我常常蜷缩起身子,你常常让我舒展”。一边,金妮说“我依旧是一块还没有吸足哀怜的海棉”,另一边,坚忍不拔的雅罗姆在拼命挤干、烘干海面中的哀怜;一边是崩塌、疲软,一边是一以贯之的抱持;一边是永不放弃的亲密的焊接,而另一边是疏离的冰雨反复浇灭希望的火种,这是旷日持久的较量,这较量根植于金妮或雅罗姆或我们每个人内心,我们心灵深处有一双火眼金睛在作壁上观,终究有一天,在漫长的冬季之后,冰封的大地冒出嫩绿,坚硬的心变得柔软,警惕的眼神不再戒备……
一个被拘于心灵牢狱的囚徒被释放,一个“卑以自牧”的奴隶获得了解放证书,“渐渐地,不屈不挠地,变化之轮转动着;有时候我不知道我是如何在这中间发挥了一些作用的,但金妮就这样一点一点,慢慢地变着,慢慢地演化和成长着。”终究,有了一份确定,漂泊的航船有了压舱石,坠落的身躯踏上落脚点,流浪的心灵找到了根据地,然后,我们可以去迎接更多更大的,猝不及防的不确定,诚如金妮所云:她能一跃就越过所有的琐碎之事。
同样,作为中国的治疗师,我们希翼大师雅罗姆给我一份确定,当我们自感缺乏足够的训练不能把自己武装好,而又不停地仓促上阵时;当我们在林林总总众说纷纭的理论流派面前无所适从时;当我挣扎于投射性认同的弥天罗网时;当我耗竭于长程治疗的飘缈无望时,我渴望那份确定,当我们饥渴地扑向西方治疗师时,我知道,我们在寻求认可,获得确定。真正挫败我们的便是治疗中的犹豫,那是来自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一如金妮所说,我只呼吸一半,从不完全地将气呼出。
但是雅罗姆说:“能看到自己长期艰苦劳作的成果,哪怕就一次,也让人感觉真好。”原来雅罗姆也在盼望着确认。“我一直记得这么多月来,我在金妮身上花的时间和努力以及金妮所付出的艰苦工作。所有的一切都好像指向今天,一切都那么合适——金妮跟我谈过的所有问题,所有不可理喻的忧惧,所有她害怕说的话,害怕提及,害怕面对的事情,今天她在治疗中都面对了,而在过去的七天中她则独自面对了卡尔。当我所想到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想到我们现在进展得这么快,我又一次开始相信我的工作了,相信这种缓慢的,有时慢得令人难以忍受的、坚固的创建性的过程。”
这就是我在《日益亲近》中看到的:那一份确定源自内心,源自治疗师和来访者共同的缔造过程。
吴和鸣 武汉中德心理医院院长
为了离别的纠缠 ----关于《日益亲近》的文字 曾奇峰 一些涉世较深、把人性看得较透的所谓老江湖,会高度怀疑对人的忠诚品质。李敖说得就很极端,他说,没有任何一个人比一条狗更忠诚。事实似乎也的确如此,被朋友出卖的事情司空见惯,但却真的没听说过狗出卖主人的。 李敖大约没有学过精神分析。如果他学过,他就不会说这样的话了。精神分析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人格是由他早年所处的心灵成长的环境决定的,在他成年以后,他的一切的一切,包括外表和内心、言语和行为、成功与失败、幸福和悲伤等等,都或直接或间接、或明显或隐晦地与他的童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童年的经历,就像一个刻满了各种符号的火红的烙铁,印盖在一个人的心灵之上,即使穷尽一生的时间与精力,都永远无法将这些印记抹去。而最不愿意抹去它们的,恰恰又是这个人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实在是最忠诚的动物。狗的忠诚,是本能的行为,说到底是对造物主的忠诚,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因为它别无选择。而人的忠诚,则是对先天之后的、人为的环境的忠诚,这显然是一种更高级别的忠诚。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跟抚养者的矛盾的关系。绝大多数情况下,主要的抚养者就是母亲。婴儿躺在母亲怀里,小嘴吸吮着母亲的乳头,脸上满布安全和幸福的微笑。这是这个世界上最亲密最感人的关系,似乎山崩地裂都不可能将这样的关系切断。但是,不必等到山崩地裂;在每个婴儿的内心里,早已有着切断这种关系的愿望,此时此刻的依赖与缠绵,只不过是为了将来更好、更远地离别而已。一个人一生的成长之路,就在这样的纠缠与分离之间的冲突中展开了,只有到了生命的尽头,冲突才会真正停止。 抚养者越是能够给与孩子高品质的亲密关系,孩子就越有能力跟抚养者分离。换句话说,抚养者做得越好,就越会被“抛弃”,越会变得不再被孩子需要。这会导致抚养者的严重焦虑。所以抚养者经常会用各种连自己都不知道的方式,来改变自己被抛弃的宿命。父母跟孩子之间永恒的冲突就这样产生了。一切心理疾病,都可以被理解成在这样的冲突中,孩子屈从于父母的压力,以生病的方式使自己停留在需要被父母照顾的状态中,来缓解父母被抛弃的焦虑。这是一种具有牺牲精神的、悲壮的“合谋”。 疾病呼唤着医生。心理医生的任务,就是帮助一个人和他的家人共同对待成长与分离的烦恼;心理治疗的过程,就是在一个人造的环境中重现童年的成长现场,帮助来访者重新过一个健康的童年。 童慧琦博士翻译的雅罗姆这本书,细致地再现了心理治疗的过程。这一过程枯燥而琐碎,充满了沮丧与哀伤,当然也有着希望与愉悦。从本质上来说,金妮和雅罗姆的关系有着婴儿与母亲的亲密和纠缠,亲密得血肉相连,纠缠得难舍难分。这既是一种滋补心灵的链接,同时也可以将关系中的所有人折磨得形销骨立、精疲力竭。读这本书也有类似的感觉,每个字似乎都有千钧的重量,滞碍着阅读的视线,时间分分秒秒过去之后似乎还停留在原地。 对我个人来说,这一场景是如此熟悉。在过去若干年里,我和同时代的中国医生们都在补着课,这一课就是跟来访者成千上万小时地浸泡。在一般人想象中,这个过程是一个心理医生指点他人人生的、解惑答疑的过程,流畅而清晰。而实际上,这个过程就像行走在雨夜的山路上,双方都可能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地爬起来,就这样互相搀扶着,直到在某一个不期然的时刻到达山顶、见到曙光。 心理治疗师跟教师的区别是:后者给人指导、教给人理性层面的知识,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给与和接受的关系,一方有问题,另一方提供解答,情感层面的纠葛即便有也相对来说比较少;而前者是给人提供一种关系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来访者一方尽情展现他的可供观察、分析和修正的爱恨情仇,不可避免地,治疗师的爱恨情仇也会深深地卷入其中。而且更大的区别在于,治疗师并不掌握来访者的问题的具体答案,一切答案都尚在路上,需要双方共同去寻找。由此可以看出,教学涉及的是智力和能力,而心理治疗涉及的是人格。人格是支撑智力和能力的基础,在人格基本完善的前提下,智力和能力的发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如果人格不完善,智力和能力再强大,也不可能得到好的使用。 两年前,我问当时担任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荣格是首任主席)副主席的挪威资深精神分析师S.Vavin:在过去二十年里,你专业上的最大的进步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变得更加能够在跟来访者关系不明确的情况下,继续分析工作。我听后极其震惊,因为这句话的意思不过就是说,他变得更加能够忍耐了。原来高手不过就是更加能够忍耐而已。我后来才慢慢明白,这样的忍耐后面,该有多少的知识储备、又有多少年的对性情的磨炼啊。 这本书的书名,直接呈现了母婴关系的一部分,即相互亲近的那一部分,却忽略了彼此日益远离的事实。亲密是为了别离的。在别离之后,另一种亲密就即将发生,那是健康的母亲和健康的孩子、或者变得健康了的来访者和医生之间的健康的亲密。 这不是一本好读的书。慧琦让我做校对工作,做得我难受无比,由此可以想见翻译过程是怎样的艰难了。实际上,一切有关心灵的事情,都是艰难的。翻译和读这样的书如此,做心理医生如此,去看心理医生也是如此。 不过,就象纠缠是为了离别一样,对心灵之路的艰辛的体验,也是为了行进得轻松一些。人生如此之短,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在有限的时间里走更远的路。生命的终点离起点的距离,几乎完全等于一个人一生的成就。从这一点来说,一个人对自己童年的“背叛”本身,就是成长和健康。 他们的故事写在纸上——《日益亲近》读后感 李孟潮 本文为《日益亲近》(童慧琦译,万千心理出版)读后感 直到读完此书,我才注意到,原来金妮和雅罗姆的故事发生在1974年,整整33年前。现在金妮已经年过半百,而雅罗姆已经进入人生的下半夜,已经可以看到熹微的死亡之曙光。如果没有这本书,我们不会知道33年前曾经有这么两个人,陪伴着对方走过人生的焦虑和痛苦,抑郁和担心,快乐和兴奋。他们的故事记录在纸上,在记忆和幻想之草原,正因为肉体势必腐朽,所以灵魂充满了迷惑。金妮和雅罗姆都会变老、变丑,死去,无论有这本书,还是没有这本书。我们每个人也都一样,焦虑一生抱憾而亡和快乐一世含笑而去都一样是死,一个亿万富翁的死和一个乞丐的死都一样是死,死亡面前人人平等彻底消灭阶级差异巧取豪夺。 自然这个世界上会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愿意以一个“优秀心理治疗师”的身份去死。所以他们会花很多时间去做心理治疗,去做督导去做自我体验,去参加五花八门的培训,去阅读琳琅满目的书籍,去学英语法语德语,去修行道家佛家儒家,他们认为在浪费生命的八万四千种方法中,这是最正确、最高贵的一种。雅罗姆当然是这样的优秀治疗师的代表,《日益亲近》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优秀的案例。 每个想要成为优秀治疗师的人都会想要看看别人是如何做治疗的,他们这种窥视和凝望的动机共有三个层次:1)通过投射完美自体客体,并认同这个完美自体客体从而完成对它那脆弱自恋的修补工作;2)通过投射一个糟糕的客体,在排斥这个客体的同时认同完美的自体,从而获得那空中楼阁式的自尊;3)通过投射内生的原初ML场景,并认同俄狄浦斯三角关系中一方,从而开始再一次性欲的意义建构。 这三种层次欲望的激活会造成三种《日益亲近》的阅读体验—— 1)读完后,感觉雅罗姆实一代伟人也,并开始模仿他的治疗风格,唯其马首是瞻,并以和大师“日益亲近”为豪; 2)读完后,感觉雅罗姆不过如此而已,比我的治疗差远了,开始对自己充满自信,并且为自己没有被人奉为“心理治疗大师”而愤愤不平,对雅罗姆也有一点嫉妒和愤怒; 3)读完后,感觉雅罗姆、金妮之间充满了诱惑和朦朦胧胧的激情,或羡慕雅罗姆既可以有贤内助,又可以成天被金发美女围绕崇拜和爱慕,或羡慕金妮可以和雅罗姆眉来眼去,或愤恨雅罗姆和金妮的关系认为他们“不正经”。 所以并没有一个1974年雅罗姆和金妮坐在那里等着你去阅读,你读到的既有他们的故事,更多的却是你的欲望、你的幻想,你的自由联想。你说你能看穿雾一般的时空,我却从她焦黄的手指,看到一个饥饿的婴儿,分离比爱更要沉重。死亡总是潮湿的,静静地蛰伏,铺展在岩石上面,地狱之熔岩熊熊燃烧。 一颗灵魂总在等待,一粒种子从天而降,生根发芽长成,苍郁之树手臂交错,血液流通,黑暗地心土与木的联姻。而爱情却是掠过树梢的风,流浪之心总在寻找新的天空,也许行云流水方是你的家乡。隔着无数个世界的遥望,永恒固着的口欲期力比多。那么你就走吧,宇宙的规则总是充满痛楚,我们的星座注定不能相逢。那个女人泪水汪汪地说,“让我们祈祷来生,我会化成一朵白云,或者你愿从天而降,然后发芽,然后生根,长成一棵苍郁的大树,我们手臂交错,血脉相通,在最灿烂的天空。”
|
上一篇:
《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读后感
下一篇:
毕业季-让我们说再见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