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嘉兴家教网www.0573yyjj.com
文章作者:嘉兴家教中心
编辑时间:2011/10/26
儿子和很多男孩一样,处于儿童期多动、活跃的阶段,之所以这么说,实在是不认同现在教育主流经常提到的“儿童多动症”这一说法。我国自有古话:“男孩八九岁,是连狗都嫌的年龄。”儿童期多动,我认为本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并不是一种疾病,确实是现在的教育模式和社会的群体焦虑将男孩的这种自然发展演化成了一种疾病而过于自信(自负)、甚至不负责任地去“加以治疗”,而不是积极预防,结果反而在孩子们的机体里根植了大量的隐患危机。“上病医未病。”,对于教育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为什么不趁现在,孩子极具可塑性的时候去塑造他?我们失去的只是部分的时间和我们自身顽固的恶习(失去了更好),带给孩子的,我相信,却是整片葱郁的树林。
不排除很多的男孩在适应学校、适应社会的规则时,会出现一定的难度,这给我们家长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和不断叠加的焦虑,殊不知,这些男孩的表现为我们提供了帮助的契机,而不是仅仅被盯着不断出现的问题,而一次次地降低孩子们的自我价值感。我们无法改变这个社会,可是我们真的没有能力和孩子在一起吗?是没有能力,还是没有(不愿)用时间培养这样的能力?(父母心里最清楚)
有些时候,我们常听到:“唉,我(你)真笨!”,“我(你)怎么这么烂啊!”之类的话。我想这些话在孩子和家长们听来,很平常,要么就是趁机说教,要么就是继续打压。而恰恰就是这些孩子们的自我对话,和家长的不良应对,导致孩子们极低的自我价值感不断内化。男孩的自信,男孩的能量、还有他们的勇敢、探索精神如何能被激发起来?本来平时两点一线、按部就班单调的生活方式,就已经让这些男孩无法宣泄身体里不断累积和分泌的成长激素,这些成长激素要求他们动起来,跳起来,笑起来,才能维持身体的一个基本平衡,才能真正安静地坐下来。可是,孩子们根本无法读懂自己身体的需要,他们在成人面前似乎除了服从,偶尔挣扎一下,便偃旗息鼓了,因为他们的抗争无异于“鸡蛋碰石头”,这种感觉就是无助,无助之后就是绝望、逃避和放弃。
那么我们家长怎么办?时代的浪潮把我们推向一个风口浪尖。孩子的教育,实在是一个社会各方利益矛盾的集中体现。家族、学校、社会的要求和规则,更重要的是孩子本身个体的成长,让孩子成为一个载体,承载来自四面八方的期许。处理好孩子的教育问题,家庭成员压力减轻,生活和谐;父母更有能力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困境;社会也将一派祥和,最重要的是,孩子能得到符合他身心规律的成长。这是不是一种理想?
我想良好的家庭教育也许能成就这样一个理想,如果这是理想的话。
作为家庭教育,首先是父母的成长。如果父母也是以孩子气的态度(父母的不良习惯)对待孩子,那么孩子很难学到用成熟和理性的方式来对待他的生活;所以,父母成长起来,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前提。父母没有能力思考的时候,往往以“我是大人,他们是孩子”,“我很忙”这样的借口来拒绝自己的成长而坚持自己的无知。因此,我觉得父母不了解、不学习教育方面的知识,就是对孩子很不负责任的地方。如果我有能力提出议案,我就会要求在有条件的地方,让尽可能多的家长进行教育扫盲,完成“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并合格后,孩子方能报读一年级。理解是尊重的前提,家长不理解孩子,要积极、有效引导是很困难的。
其次,是亲子关系。没有什么事情,在和人打交道的时候,可以不考虑对方的感受,不和对方建立良好的情感对焦,就能轻而易举地达成目标的。在和孩子的交流中,关系是第一生产力。要让孩子信任你,明确地知道你会接纳他的缺点,并对他有所要求,能帮助他“跳一跳,就能摸到”地成长。这样的亲密关系,能成就孩子的一生,他的事业、他的家庭、他的幸福指数,都和他童年时期亲密关系的建立息息相关。
再次,培养孩子的能力。我们的孩子在社会环境下要和社会交流,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基本能力,和社会建立联系。学习能力,帮助他和自己的学业保持联系;交往能力,帮助孩子和同伴及群体建立联系;控制能力,帮助他和自己建立联系。只有具备了一定能力,始终和自己、和外界保持联系的人,才更有可能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最终实现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人生愿景。
上面的思考,无时不刻地在我的生活里出现。随着儿子年龄的增长,我看到一个鲜活的生命在我们面前快活地向前奔跑。一次次挫败,又一次次地重来,我看到自己、儿子和先生都在一点点地变化,像地质运动一样,这些变化是悄悄地、慢慢地发生的,但确实发生了。
时常记住一句话:需要花点时间,才能发现耐心和坚持是有回报的。我想这句话,对于心灵,对于教育不断超速的社会,总归是有用的。
上一篇:
给三年级孩子的家长们的一封信
下一篇:
学科辅导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