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嘉兴家教网
文章作者:嘉兴家教中心
编辑时间:2011/1/15
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宝鸡铁一中 毛国兴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按捺( nài) 横槊赋诗(shuò) B、商贾(jiǎ) 栩栩如生(xǔ) 角色(jiǎo) 酾酒临江(shī) 羞赧(nǎn) 余音袅袅(niǎo) C、惬意(xiá) 举酒属客(zhǔ) D、拘泥(nì) 央浼(mèi) 谄媚(chǎn) 箍桶匠(kū) 裨益(bì) 迤逦(yǐ)(lǐ)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冠冕堂皇 贪脏枉法 佳肴 气概 B、出奇致胜 不翼而飞 刻薄 苦恼 C、莫名其妙 殉私枉法 踌躇 憔悴 D、不辍劳作 满盘皆输 悚然 肴馔 3、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为英雄金训华守墓37年的陈建,获得了“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的称号。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一个生者对一个死者的承诺,只是良心的自我_______,但是他却为此坚守37年,放弃了梦想、幸福和骨肉亲情。_______火红的时代背景,他身上古典意识的_______。 A、约束 淡去 风范 B、制约 淡忘 风范 C、约束 淡忘 风尚 D、制约 淡去 风尚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有时候示弱不是一种软弱的表现,相反却可称作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和清醒令人感慨的。 B、一个成长的人,越能明白自己的优缺点,越不会受外界的干扰,也越能明白内心的世界,而能控制自己的喜乐。 C、若想让孩子长成有用之材,家庭和学校教育首先应将孩子的自立精神培养放在首位。 D、为选择中国熊猫的饲养员,洛杉矶动物园很是为难,因为报名争当中国熊猫的饲养员实在是太多了。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他唾沫四溅讲了半个小时,话音刚落,站在他身边的几个人便拼命地鼓掌,其他的人都噤若寒蝉,面面相觑。 B、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 C、随着经济的发展,这座沉寂了许多年的边陲小城,一到夜晚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呈现一派繁华景象。 D、《天龙八部》选入高中语文读本,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担心比比皆是的打斗场面描写会引发负面影响。金庸先生则担心中学生看不懂其中的人生痛苦和悲哀。 6、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有些小企业由于规模小、技术、产品、管理水平落后,面临的竞争程度高、市场需求变化快,因而承担的风险往往大于获得的效益。 B、唐先生教宋词,基本上不讲,打起无锡腔调,把词“吟”一遍: “双鬓隔香红啊──玉钗头上凤……好!”这首词总算讲过了。 C、火车站售票处有一个特殊、鲜明的标志,很好找。记者走进售票处,马上有工作人员迎上来,问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助? D、出版社除出了《读书生活》和《认识》两种杂志(均因抗战爆发而停刊。后一种好像只出了两期,现已少为人知,然而很有分量。)外,还出了若干译著。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瓦斯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是煤炭生产大国,瓦斯突出的矿井约占煤炭矿井的一半。瓦斯是煤矿安全的最大威胁, 全国煤矿重大安全事故70%以上都与瓦斯爆炸有关。 其实,瓦斯是储存于煤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又名煤层气,它并非仅仅是人类需要驯服的“杀手”。人们常把瓦斯利用喻为“变废为宝”——将本来空排的废气变为清洁能源。长期的能源短缺和能源价格上涨是中国经济增长中一个摸不掉的阴影,所有可以利用的能源都是宝贵的。但是,瓦斯开发利用的意义远远超过单纯的“变废为宝”。 瓦斯中的甲烷含量很高,甲烷的温室效应在全球气候变暖中的份额为15%,仅次于二氧化碳;而且,等量甲烷造成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1倍。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煤层气利用率仅为23%,这意味着大多数的煤层气正朝天排放,其温室效应不容忽视。 有研究认为:从20世纪中期至今,观测到的大部分温度上升与人类活动生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可能性超过90%。据估计,受气温上升影响,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可能会下降5%—10%;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洪涝灾害都将加剧。 要缓解温室效应,瓦斯的开发利用已刻不容缓。而且,这一工作可获得国际上的财务支持——“情节发展机制”(CDM)支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温室气体交易”。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各减排义务国可以选择内部消化减排目标,也可以从市场上购买排放额度。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减排代价较低,发达国家可以用资金或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减排,减排的数量可用于抵扣本国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目前煤炭开采权和煤层气开采权分置,获中央特许权的煤层气开发企业有全国相当面积的煤层气开发权和对外合作权。约占山西省含煤面积60%以上的煤层气气权都被两家中央企业登记。这种气权、矿权分置在现实中引发了诸多利益冲突,有媒体曾对此进行报道,并借用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割肉不许流血”的难题来形容气权、矿权之争。 实践证明,瓦斯开发的特许权造成了瓦斯开发的垄断,增加了瓦斯开发利用的难度和成本。气权、矿权分离为煤炭生产的“先抽后采综合利用、采气与采煤一体化”设置了障碍;气权、矿权合作的艰难也影响了煤层气开发利用的速度。瓦斯与煤炭伴生,气权、矿权分置使煤矿企业的地面预抽无法实施,“先抽后采综合利用”和“采气与采煤一体化”也就无法进行。 瓦斯的开发利用在安全和环保方面的效应远大于单纯的资源收益,所以不能简单地将瓦斯作为一种能源来进行开发。政府应以有效的政策支持来加快瓦斯的开发利用,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并让瓦斯从“夺命杀手”成为战略资源。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积极开发和利用瓦斯,不仅能将本来空排的废气变为清洁能源,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能源价格上涨。 B 、积极开发和利用瓦斯,不仅能将白白排放的废气变为清洁能源,更重要的是这样有利于降低瓦斯对煤矿安全的威胁,并能有效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C 、积极开发利用瓦斯,不仅可以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避免瓦斯开发的垄断,并有利于获得国际上的财务支持。 D 、积极开发利用瓦斯,不仅有利于消除煤矿安全的最大威胁,更重要的是这样有利于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并促进我国解决煤矿的气权、矿权分置问题。 8、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我国煤炭开采权和煤层气开采权分置所导致的煤矿企业可以采气却无法采煤的情形,有媒体用《威尼斯商人》中“割肉不许流血”的难题来形容。 B、有研究认为:很长时间以来,人们所能观测到的90%以上的温度上升可能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关。 C、获得中央特许权的两家煤层气开发企业,目前在全国拥有相当于山西省含煤面积60% 以上的煤层气开发权和对外合作权。 D、煤矿企业对储存于煤层中的瓦斯采用朝天排放的方式,能够降低煤矿发生爆炸的危险性,但将产生温室效应,从而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决煤炭开采权和煤层气开采权分置问题有利于促进我国煤矿企业对煤层气实施地面预抽。 B、发达国家将资金用于减少我国煤矿瓦斯的直接排放所获得的温室气体减排数量可抵扣其温室气体减排量。 C、实现“采气与采煤一体化”就能够使我国煤矿企业加快瓦斯开发利用的速度并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D、税收、价格等政策支持可以引导我国煤矿企业提高瓦斯开发利用率和瓦斯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董文炳,字彦明,俊之长子也。父殁时年始十六,率诸幼弟事母李夫人。夫人有贤行,治家严,笃于教子。文炳师侍其先生,警敏善记诵,自幼俨如成人。岁乙未,以父任为藁城令。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未几,同列束手下之。吏抱案求署字,不敢仰视,里人亦大化服。县贫,重以旱蝗,而征敛日暴,民不聊生。文炳以私谷数千石与县,县得以宽民。前令因军兴乏用,称贷于人,而贷家取息岁倍,县以民蚕麦偿之。文炳曰: “民困矣,吾为令,义不忍视也,吾当为代偿。”乃以田庐若干亩计直与贷家,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使耕之。于是,流离渐还,数年间,民食以足。朝廷初料民,令敢隐实者诛,籍其家。文炳使民聚口而居,少为户数。众以为不可,文炳曰: “为民获罪,吾所甘心。”民亦有不乐为者,文炳曰: “后当德我。”由是赋敛大减,民皆富完。旁县民有讼不得直者,皆诣文炳求决。文炳尝上谒大府,旁县人聚观之,曰: “吾亟闻董令,董令顾亦人耳,何其明若神也!”时府索无厌,文炳抑不予。或谗之府,府欲中害之,文炳曰: “吾终不能剥民求利也。”即弃官去。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 籍:登记 B、明于听断,以恩济威。 以:连词,来 C、或谗之府,府欲中害之 中:诬蔑 D、义不忍视也,吾当为代偿。 为:介词,替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董文炳体恤百姓的一组是: A、①民困矣,吾为令,义不忍视也,吾当为代偿。 ②时府索无厌,文炳抑不予。 B、① 。文炳以私谷数千石与县,县得以宽民。 ②董令顾亦人耳,何其明若神也。 C、① 贷家取息岁倍,县以民蚕麦偿之。 ② 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使耕之。 D、①以田庐若干亩计直与贷家。 ② 旁县民有讼不得直者,皆诣文炳求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文炳十六岁丧你,带着他的年幼的弟弟们侍奉母亲。他聪明机灵,善于记诵,少年老成。 B、董文炳凭借父亲的职位接任藁城县令。他从政有方,很快便让人敬畏折服。 C、在朝廷统计户口时,董文炳不顾众人的异议和部分百姓的抵触,将百姓聚在一起居住以减少户数,从而减轻了百姓的赋税。 D、董文炳曾因征集军需而向私人借贷,为了不增加百姓的负担,将自家田产作价抵给了放贷者。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4分) (2) 吾亟闻董令,董令顾亦人耳,何其明若神也!(4分) (3) 时府索无厌,文炳抑不予。(2分) 14、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南柯子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 上阕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4分) (2) 试分析下阕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4分) 15、补写下列各句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指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_______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______的《三国演义》。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文赤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淹渍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文章略有改动) 16、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4分) (1)第1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2)第5自然段:“惟有东坡在,测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17、第6自然段中,作者说:“苏东坡获罪人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这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二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请根据文意说明“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的具体含义。(4分) 18、第7自然段中,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联系全文,“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指哪些具体内容?请分条概述。(6分) 19、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联系全文,简要说明苏东坡取的的原因。(4分) 六、(12分) 20、从下面一段文字中提取有关信息来说明:消除贫困,政府应当做哪些工作?(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4分) 对贫困线以下的人要有特别措施帮助他们免受排斥,或缓解其极端贫困的近况。贫困本身就是对人权的侵犯,因为它妨碍了经济和社会权利的行使,并因此使其它人权和人类个体的基本权利无法实现。贫困使穷人处于依赖状态,并使他们愈加听天由命。贫困的表现首先是没有稳定收入没有充足的资源。而当局不去想办法通过改善工作权和强化保护挣工资者的劳动法进行补救,而是围着消除极端贫困的手段打转。这都是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的。 答:政府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换一种人的动作或表情,仿写下面的语句,字数可略有增减。(4分) 低头不等于认输,低头有时是对过去的反思,有时是对未来的筹划。 22、阅读下列名言,把它们改写成以“青春”起头的一个连贯的排比句(对下列名言可作适当删选,但至少应包含3条名言的有关信息)。(4分) (1)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李大钊 (2) 青春是不耐久藏的珍宝。───莎士比亚 (3) 春天是一年的青春,青春是生命的春天。───雨果 (4) 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 ───马克思 (5) 啊,青春!或许你美好的全部奥秘不在能够做出一切,而在希望做出一切。 ───屠格涅夫 改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60分) 23、作文 请以“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为题写800字文章,自选主题,自选文体,文体特征明显。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答案 1、D A、按捺( nà) 角色(jué) B、商贾(gǔ) C、惬意(qiè) 箍桶匠(gū) 2、D。 A、脏应为赃 B、致应为制 C、殉应为徇 3、A 风范:风度,气派。 风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淡忘:冷淡下去以至于忘记。 淡去:减淡。隐去。 4、B。 A结构混乱,应去掉“令人感慨的”或把“令人感慨的”放在“一种”后。 C项赘余。D、缺宾语, “实在”前加“的人”。 5、B A项面面相觑是指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B项抛砖引玉是谦辞,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C项灯红酒绿可形容都市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也可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 D项比比皆是指到处都是。 6、B。A项”规模小”和”面临的竞争程度高”后面应为逗号。C项句末问号改为句号;D项括号内最后一个句号去掉。 7、B 可根据第二段第二句话和第三段、第五段提供的信息判断出来。 A项“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能源价格上涨”表述不当。第二段第三句话只表明”能源价格上涨是……的阴影”,但并不能说明开发利用瓦斯,能”抑制能源价格上涨”。 C项“积极开发利用瓦斯……可以避免瓦斯垄断”表述错误,条件和结果缺乏必然逻辑联系,据第七段首句可判断。 D项“积极开发利用瓦斯……促进我国煤矿的气权、矿权分置问题”表述错误,条件和结果倒置,据第七段提供的信息可判断。 8、D A项“媒体用莎士比亚名剧《 威尼斯商人》 中‘割肉不许流血’的难题来形容”的是气权、矿权之争,而非“煤矿企业可以采气却无法采煤”。联系第六段最后两句可知; B项中“人们所能观测到的90%以上的温度以上……”错。第四段陈述为“观测以的大部分温度上升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可能性超过90%”,这里偷换概念,故错。 C项中“两家企业,目前在全国拥有相当于山西省含煤面积的60%以上的煤层气开发权和对外合作权”错。第六段原文为”约占山西省含煤面积60%以上的煤层气被两家中央企业登记” 9、C C项表述绝对,条件陈述不全面。第七段第二句“气权、矿权合作的艰难”也影响瓦斯开发利用的速度。 A项以第五、六段的内容为依据推断出来的;B项是以第五段后面两句的内容推断出来的:D项是以最后一段的内容为依据来推断的,且都合情合理。 10、B(介词,用。) 11、A(B。(2)为旁县百姓之语,意在突出董文炳断案如神。 C、(1)是县衙借贷,拟百姓以蚕麦偿还放贷的人,是增加百姓负担。D、(2)是旁县民的行为,表现董文炳善于断案。) 12、D(因征集军需而向私人借贷是前令 之所为。) 13、(1)(县衙中)与董文炳同事的都是他父亲时的人,他们轻视董文炳年轻,连小官吏也不惧怕他。(得分点:正确译出“同列”、 “轻”和特殊句式“不之惮”各给1分,句意连贯,表达通顺给1分。) (2)我们多次听说董县令的大名,董县令看来也是人啊,他为什么这样明断如神啊!(得分点:正确译出“亟”、 “顾”、 “何其”各给1分,句子通畅1分。) (3)当时州府向百姓催征赋税没完没了(或没有满足),董文炳压着官文不予执行。(得分点:正确译出“索无厌”、“抑不予”各得1分)新课标第一网收集 14(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不是为惜春伤怀。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一是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是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作者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15、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施耐庵 罗贯中 16、(1)强化突出了对苏东坡的热爱、崇敬之情(或“强化了苏东坡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2)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述转向了历史抒写。 (四个要点各一分) 17、主观情绪:因不白、不公、不平而导致的悲愤心情及面对困境时超然旷达的情怀。 客观情绪:赤壁一带的“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的自然景观,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这样”的历史背景。 18、(1)阴差阳错主要表现为六个方面:(1)一个文人却挂职做了武官;(2)落难遭贬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3)本来是“赤鼻”却误以为赤壁;(4)生前的命运多舛,身后却名传千古;(5)无意与政敌周旋,却在“文战”中获胜;(6)无优美景观的假赤壁反成了旅游胜地。 19、取胜的原因: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他具备了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浪漫旷达的性情使他拥有了豪放超拔的情怀风骨,信笔纵横的骄人才华使他有了“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非凡能力。 20、政府应采取特别措施帮助贫困者免受排斥,缓解其极端贫困的近况,进而让他们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并通过健全法规对他们进行补救。(每个信息要点1分,共4分) 21、示例:流泪不等于软弱,流泪有时是对淫威的愤怒,有时是对弱者的同情。 22、示例:青春,是人生的花朵;青春,是生命的春天;青春,是时代的精神;青春,是不耐久藏的珍宝;青春,是创造一切的希望。 (所改写的排比句能至少包含三条的有关信息的,给4分。若只把其中一条\两条名言改写成排比句的,则最多给2分。) 23、略 文言文参考译文: 董文炳,字彦明,是董俊的长子。董文炳的父亲死时他才十六岁,带着几个弟弟侍奉母亲李夫人。李夫人有贤德,治家严格,教子有方。董文炳把母亲当成先生对待。他聪明机灵,善于记忆和背诵,小的时候就如同成年人一样。乙未年,他凭父亲的职务接任藁城县令。 (县衙中)与董文炳同事的都是他父亲时的人,他们轻视董文炳年轻,连小官吏也不惧怕他。董文炳兼听明断,以恩义树立起自己的威信。没过多久,与他同列的人都心甘情愿地在他手下干事,小官吏拿着文书让他签署时,都不敢把头看他,内部人们都很佩服他。县里很贫穷,又遇到旱灾、蝗灾,但赋税日益增多,民不聊生。董文炳用自己家中数千石谷子为百姓代交赋税,官府才得以放过老百姓。前任县令因征集军需曾向私人借贷,而贷款的人收取利息逐年加倍,官府要拿老百姓的蚕和麦子去偿还。董文炳说:“百姓都很困苦。我作为县令,不忍心看到这样的事,我应当替百姓偿还。”于是他把自家的田地作价抵给放贷的人,又登记县里的闲置田地分给贫民耕种。于是流散在外的人渐渐回来,几年后老百姓比较富裕了。朝廷起初统计人口,下诏说有敢于隐瞒实情的将被处死,并抄没家产。董文炳让老百姓聚在一起居住,户数便减少了。县府里很多人都认为这样做不妥。董文炳说:“为了老百姓而被定罪,我是心甘情愿的。”老百姓也有不愿这样做的,董文炳说:“以后他们会感激我的。”于是赋税大大减少,人们都很富裕并保全下来。邻近县中告状得不到伸张的,都投状给董文炳,求他裁决。董文炳曾经到州府拜见上级官员,邻县的人都聚在那儿观看,说: “我们多次听说董县令的大名,董县令看来也是人啊,他为什么这样明断如神啊!” 当时州府向百姓催征赋税没完没了(或没有满足),董文炳压着官文不予执行。有人向州府说他坏话,州府中也有人想诬蔑陷害他,董文炳说:“我终究不能剥夺老百姓来为自己谋私利。”于是弃官而去。
(本卷来自嘉兴育英家教网http://www.0573yyjj.com 感谢您的浏览)
上一篇: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下一篇:
高二年级语文第一单元质量检测试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