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居高临下
禁忌语言:“你这么做就得挨揍”、“我在你这个年龄时早就……”、“你不听也得听”等等。如果父母老是“高高在上”,孩子在接受批评时心理就不能平衡,这样即便你批评得百分之百的正确,孩子也会出现“口服心不服”的反应,最后事倍功半。
2、冷嘲热讽
禁忌语言:“你以为自己很能干吗?”、“你可是我家的天才”等。儿童心理治疗专家指出,孩子,尤其是幼童,最怕的是出自父母之口的冷嘲热讽。他们很难理解,和自己最亲近的父母怎会说出这种表面是表扬而实质是贬损的“双关话”,即使你说这些话时还带有些许幽默感。
3、绝对否定
禁忌语言:“你从来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你总是撒谎”等等。家庭教育中,批评孩子是对的,但如果把话说“绝”,反过来可能引发孩子的一种逆反心理,从而导致最后拒绝接受批评教育。
4、言过其实
禁忌语言:“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玩的玩具”、“你是全世界最美的女孩”等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渐渐分辨出你话中含有水分,于是长大成人后,对他人的评语或称赞也会将信将疑。此外,听惯父母夸大其词的赞扬的孩子,在步入社会后往往只能听好话而听不进反面意见,由此人生易遭挫折。
5、人身攻击
禁忌语言:“你胖得像头猪”、“你蠢得像头驴”等等。智力再愚钝的孩子也能体会出这类话包含的“恶意”,心灵会受到莫大的伤害。此外,尚年幼的孩子还可能信以为真而自暴自弃,最后丧失自尊自信。
6、威胁恐吓
禁忌语言:“若不好好做作业我就关你禁闭”、“你不乖就让你去喂狼”等。这类虚张声势的威吓和言过其实的表扬一样,同样会让孩子丧失对父母的亲热和信任。
7、冷若冰霜
禁忌语言:“你没看到我正忙着吗”、“待会儿再说”等等。孩子从这些话中听到的“潜台词”是:大人们对我干的事毫无兴趣,他们并不把我当作他们的心肝宝贝。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言语教育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方式。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妈妈,可是,当孩子犯了错误,或是做事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你是否会在爱的名义下,口不择言,伤害了孩子稚嫩的心灵呢?
以上这几条是常见的。也是比较明显的家长常犯的低级错误。很多有心成为好家长的朋友们都能自觉的做好。不会或者说少犯这些低级错误。家长心理学总结出以下九条禁与忌法则。现在分享给大家。
第一忌打骂孩子。禁冷漠轻视
体罚打骂。许多家长在情急状态下常有的举动,这多半是从小被自己的亲父母打骂中,无意识中学习应对方式。有的甚至信奉“不打不成器”主“黄荆棍下出好人的”的信条,现在那种动嘴就骂,抬手就打的家长越来越少。而从未打过孩子的家长也是国宝熊猫级的家长,非常的珍希。其实,体罚打骂式的管教,背后的情绪体验和交流是高效的。三岁以下的小孩子他们的行为判断多是从父母的情绪反应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的。自以为靠语言和道理使孩子变好的是家长们自恋的产物,孩子就是看我们的脸色而不是听我们的道理。以为孩子明白成人的道理的家长更是可笑的。我们认为,家长要做的是预想自己如何发生情急状态时会如何对待孩子,有没有设立禁区。我们的推出的“我要做个好家长的工作坊”里就有专门运用NLP技术为家长朋友设置一个心锚的训练。那种动嘴就骂,抬手就打是会把孩子把变态的,造成长期感情对立。殴打的伤痕留在子女身上,而仇恨的种子埋在了子女的心中,弄不好就会含怨出走,到社会上寻找慰藉,结果在外边同不三不四的人厮混在一起,很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对特别小的孩子大声斥责、恶言恶语。在盛怒的妈妈面前,幼小的孩子只有吓得瑟瑟发抖,沉默地流泪。严重的还会造成惊恐反应。长期听惯妈妈恶言恶语训斥的孩子,会受到妈妈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习惯于用恶言恶语对待他人,打骂不好。冷漠忽视是比打骂更可怕的行为,是我们认为要禁止的行为,因为,打骂中,孩子还能接受到自己被重视,家长在意自己的信息。而冷漠忽视则让孩子接收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自我得不到基本的接纳肯定,而肯定和爱是心灵成长的前提,孩子如果被忽视和冷漠,基础上是不可能健康成长的。现实中真正冷漠自己孩子的家长是很少的,而不能关注孩子的需要,特别是精神需要的家长却不少。中国家长更多的是关心孩子的吃。而孩子跟大人一样,也会有心情不好的时候,也需要有能倾诉的对象,释放自己的坏情绪。可有些家长因为忙、没耐心,或是觉得孩子小,常常忽视孩子的这种需要,这样的次数多了,孩子就产生一种挫折感,觉得妈妈不喜欢、不重视自己,从而和妈妈产生隔膜,再也不对妈妈敞开自己的心扉,当孩子长大后,做妈妈的想要跟他进行心灵交流就难了。代沟就是这样挖成了。感情缺乏交流就是感情虐待。要知道,缺乏和被剥夺了父母关心抚爱的孩子,比起那些遭受父母痛打的孩子心灵上所受的创伤更深,危害更大。当孩子们缺乏爱抚和教养时,当父母们通过剥夺、疏远、支配、斥责等方式对孩子进行感情虐待时,会引起孩子动作谐调不发展,情感缺乏,肌肉和筋骨关节器官等不能正常发展,肌体也不能进行有效的新陈代谢。久而久之,会使受到情感虐待的孩子产生一种孤独感,并逐步丧失对一切事物的兴趣和热情。临床实践中,被情感虐待的孩子几乎都要伴随有比较严重的身体方面疾病和障碍
第二忌物质奖励,禁金钱剌激
物质奖励是中国家长最喜爱的教育行为方式,其是这是一种很不好的方式,为什么要奖励,多半因为孩子的表现符合了家长的愿望,而家长的愿望中,更多的是家长自己的需要投射到自己孩子身上的情况。是用爱控制孩子一种形式,是我们家长心理学所批判的方式。不过在教育实践中,物质奖励的确能起到有效的教育效果,这是有心理学理论原因的,也是一种行为主义心理治疗,代币法和阳性强化法。
家长心理学主张,能够不用物质奖励尽量不用。因为,物质奖励的正面意义的背后潜藏着更多的负面因素,首先,孩子可能会忘记掉他表现的行为本身给他的快乐,成长的快乐,心灵自由的快乐,这些有帮助于他心灵健康成长的因素很可能被物质奖励的东西所掩盖了,例如学习是快乐的活动,是满足我们人好奇心理需要的活动,并且学习活动中因为我们的参与,我们会感受到自我的力量,体验到学习成功经验的喜悦。它本身就有吸引力,本身就对孩子努力有回报。而来自外在的物质奖励很可能变成了物质蒙蔽。给清亮的心灵蒙上来自于家长和社会尘埃。金钱剌激就更可怕了,强度更大,对孩子的心灵冲击也更大,把正常的成长行为与可以赚钱联系起来,因为有钱才有价值联系起来。是一种很错误的联接,是在告诉孩子很错误的方式手观念。记得我在讲座中讲到过一个故事,说一个老人如何用金钱影响到孩子们的行为改变的。不过要区分一下的是,家长给孩子必要的零花钱和春节长辈们给的压岁钱,是中国的国情特色,不能作为金钱剌激来处理。孩子有钱,如何用钱,管理自己的欲望,学会延时满足,往往是教育的好资源和好时机。理财也是一种社会能力!我们要禁止的是把孩子正常的成长表现和成长行为与金钱挂钩,用金钱来剌激孩子出现家长们所希望看到的表现和行为。以达到家长控制孩子成长的目的。
第三忌轻易许诺,禁言而无信
这条呢是我们家长都能正确理解的在实践中注意做到。古代曾子刹猪的故事就是很好的说明。这里只是提醒家长朋友,自己如果有这种情况的话,建议你对自己做一些反省,必要时可以去找咨询师聊聊,因为,这种行为不仅对孩子成长不利,对你自己的健康和谐的家庭生活和社会关系,事业发展都要有较大的影响。
第四忌暴露矛盾,禁贬低对方
对孩子的伤害之一就是破坏他的同一性感知,认识,观念等等。在孩子面前暴露两口子之间的矛盾,或者暴露与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之间矛盾,亲戚之间的矛盾,就是对孩子同一性的破坏。家庭生活都是处在矛盾之中的,记得毛泽东主席在《矛盾论》中说,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又是对立统一的。还是相互转化的。成年人的矛盾是孩子难以理解的接受的。把成年人的矛盾暴露给孩子,就是对孩子的重压。会扭曲孩子的心灵。矛盾暴露有时是自然发生的,是难以避免的,这种情况对孩子心灵成长是有积极因素的。促使孩子去思考,去观察,去探索,有的孩子甚至会去调解父母的矛盾。当然我们还是要强调,孩子不应当去管父母亲之间的矛盾,父母亲也不应有意把矛盾暴露给孩子。
贬低对方就是要严格禁止的行为,因为是一种人格攻击行为,这种方式很容易被孩子学会,并在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之中运用。贬低对方还会造成孩子的不安全感。造成内在分裂状态,导致孩子从小学会阴一套阳一套的分裂型人格。 |